2025年4月17日
位于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的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以下简称“海野”),近年来因台风灾后生态修复与多元化公益活动备受关注。这座占地1500亩的园区,在经历2024年超强台风“摩羯”重创后,通过科学规划和全员努力,逐步恢复热带园林景观,同时以自然教育为纽带,探索生态保护与社会责任的融合之路。
灾后重建:从“生态伤疤”到绿色新生
2024年9月,台风“摩羯”导致海野99%的植物倒伏或折断,园区景观几近损毁。灾后,海野迅速启动修复计划,结合2025年植树节推出“植物焕新计划”,全员种植抗台风能力强的香水椰等本土树种,增强生态韧性。截至2025年1月,车行区倒伏树木已清理完毕,动物展区功能恢复,大熊猫“舜舜”等动物状态良好,园区正以“剃头式”修剪结合新苗补种的方式逐步重现绿意。
科技赋能:构建智慧保护体系
海野将科技融入生态保护,布设红外相机监测豹猫、赤褐鸦鹃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动态,并开展样线调查记录物种多样性。此外,园区通过“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评估植被恢复效果,为热带雨林生态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公益实践:以自然疗愈心灵
2025年3月,海野联合公益机构举办“爱星行动——让自然疗愈心灵”活动,邀请孤独症儿童观察亚洲象、棕熊等动物,参与种植草花拼成“五角星花海”,借助自然互动缓解心理压力。此前,园区还开展“世界动物日科普文化节”,通过珍稀动物展览、识别赛和“小小讲师团”讲解,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生态教育:培育下一代守护者
海野长期与当地学校合作,开设自然教育课堂。2024年3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活动中,东山中心小学学生参与红外相机布设和倡议宣读,深化对生态平衡的认知。2024年10月,园区举办科普讲座和标本展览,以直观方式传递濒危物种保护 urgency。
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正以灾后修复为起点,融合生态保护、科技应用与人文关怀,成为展示海南生物多样性与社会责任实践的重要窗口。未来,园区计划扩大本土树种种植规模,并深化“旅游+公益”模式,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生态体验。
本文由作者笔名:海口纪晓岚 于 2017-10-23 13:00: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aikou.me/wen/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