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海口要闻> 正文

海口市“双向奔赴”治理模式探索

  

  海口市美兰区文明中路的圆通速递站点内,谢容良站在一群身着制服的快递员中间,手中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工人们的诉求。 这是4月19日市区社会工作部门开展新就业群体调研的现场一幕。站点负责人坦言:“过去总觉得政策离我们远,现在部门直接上门问需求,连午休时间不够、孩子假期没人管这些小事都记下了。”

  从“政策云端”到“服务地气”的转变

  海南省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符之立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新就业群体既是城市运转的“毛细血管”,也是社会治理的“新生力量”。据龙华区9月启动的关爱活动数据显示,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群体日均工作时长超12小时,70%以上面临子女假期托管难题,而传统社区服务却难与其流动性强、时间碎片化的工作特性匹配。

  为此,海口市创新提出“双向奔赴”治理模式:既用“政策温度”化解急难愁盼,又以“治理参与”增强群体归属感。在龙华区试点中,已有32名快递员兼任社区网格信息员,通过“随手拍”系统上报路面坑洼、消防隐患等问题,累计解决民生事件217件。

  “暖心清单”背后的治理深意

  社会工作部门制定的服务清单中,两项举措引发广泛关注:

  “托举计划”:志愿者团队在12个重点社区设立“儿童驿站”,提供作业辅导与兴趣课程,快递员王伟感慨:“以前暑假孩子锁家里提心吊胆,现在送到驿站还能学机器人编程。”

  “权益护航行动”:组建由律师、劳动关系协调员构成的流动服务站,针对平台算法不合理扣费、工伤认定模糊等痛点,已帮助143人成功维权。网约车司机李芳芳展示手机里的“法援直通车”小程序:“签电子合同前先咨询律师,心里踏实多了。”

  治理共同体:让“流动者”成为“建设者”

  在美兰区海甸街道,28名外卖骑手戴上“平安巡查员”臂章,利用送餐路线进行治安巡逻。街道办主任陈立波算了一笔账:“他们日均骑行60公里,相当于给社区装了280个移动监控探头。”这种“职业行为+社会治理”的叠加效应,使群体从服务对象转化为治理主体。

  社会工作部正在搭建“新就业群体参政议事平台”,首批12名代表将列席区级民生议事会。快递站点站长谢容良透露:“我们提出的智能快递柜进老旧小区方案,已被纳入2025年民生实事候选项目。”

  夜幕降临时分,圆通站点的分拣线仍在忙碌。 墙上的“心愿墙”新增了一张字条:“希望设立更多24小时自助服务站,让我们夜班同事也能喝上热水。”社会工作部的调研记录本上,这个诉求旁标注着“7个工作日内反馈解决方案”。从听见心声到落地行动,这座城市的温度正沿着无数这样的毛细血管,传递至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