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正文

‌从斋戏到椰雕:海口非遗生活节展示民俗技艺与海岛生态之美‌

  海口非遗生活节,激活了哪些“非遗生命力”?

  传统与现代的交响:非遗表演的多元呈现

  椰风海韵中,海口非遗生活节如同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将千年技艺与海岛生态编织成生动的文化叙事。从古老斋戏的庄重吟唱到英歌舞的铿锵鼓点,从龙舞的蜿蜒腾跃到狮舞的矫健翻腾,非遗的脉络在这里被重新唤醒。4月30日至5月5日,海口云洞图书馆外草坪广场成为非遗的“活态展馆”,国家级非遗英歌舞以“中华战舞”之名登场,其刚劲雄浑的舞姿融合戏剧、舞蹈与武术,诠释着力量与信仰的交融。而同期亮相的龙舞与狮舞,则以更具烟火气的形式扎根市井——老街的龙文坊舞龙活动,以扎龙技艺与群体协作传递对丰饶生活的祈愿;醒狮队的“梅花桩”“桥底寻宝”等绝活,则将民俗技艺升华为观赏性极强的视觉盛宴。

  从宗教仪式到生活美学:斋戏的当代演绎

  斋戏,这一融合宗教仪式与戏曲表演的独特形式,曾长期隐匿于海南乡野的祭祀场景中。本次非遗节通过场景复现与解构演绎,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在“海岛文化生活艺术周”板块,宋代四雅(插花、焚香、挂画、点茶)与斋戏元素被并置呈现,传统仪轨中的肃穆与精致,转化为现代人可触摸的生活美学。例如,斋戏中象征净化的焚香流程,被解构为香道沙龙,观众在调息品香间,体会古人“以艺通神”的精神追求。这种从“神圣性”到“日常性”的转化,恰恰印证了非遗存续的核心逻辑:唯有融入当代语境,古老技艺方能避免沦为博物馆标本。

  椰雕与海岛生态:手工艺中的自然密码

  如果说表演类非遗诉说着族群记忆,那么椰雕则镌刻着海岛的生态基因。非遗生活节特别策划的“菜市场T台秀”,将椰雕技艺从作坊推向市井。匠人以椰壳为画布,雕刻出黎族图腾、海洋生物甚至现代抽象图案,原本废弃的椰壳化作灯罩、茶器、首饰,在生鲜摊位的背景中形成强烈视觉反差。这场秀的深意在于揭示非遗与生态的共生关系——椰雕不仅是技艺,更是海南人“物尽其用”生态智慧的缩影。现场更设有互动工坊,游客可亲手打磨椰壳,感受材质肌理与刀工力度的微妙平衡,正如一位老匠人所言:“每一道纹路都是椰树与海风的对话。”

  非遗电音与市集:年轻化表达的破圈实验

  为打破“非遗即古老”的刻板印象,主办方大胆引入跨界元素。夜幕降临时,云洞广场变身“非遗电音剧场”,英歌舞鼓点与电子节拍共振,黎锦纹样通过全息投影在夜空流转,传统符号在声光中完成“赛博重生”。与之呼应的“新烟火市集”,则聚集了椰奶清补凉、儋州米烂等非遗小吃,以及用椰雕容器盛装的创意饮品。这种“舌尖上的非遗”策略,巧妙地将文化体验转化为可携带、可分享的生活方式符号。

  结语:在流动的时序中寻找锚点

  从斋戏的袅袅香烟到电音节的声浪轰鸣,从椰雕工坊的刨花纷飞到菜市场T台的镁光灯,海口非遗生活节证明:传统的生命力不在于凝固,而在于持续对话。当非遗脱下“保护罩”走入市集、登上秀场、融入科技,它便不再是历史的回响,而是当下生活的参与者。这种“活态传承”或许正是答案——让文化在每一次击鼓、每一刀雕刻、每一口滋味中,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叙事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