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清晨,琼山区红旗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传来阵阵惊叹声。一群孩子围着一台机器人,看着它灵活地完成指令动作,眼神里闪烁着好奇与兴奋。这是海口市“科普零距离”科技活动进乡村学校的现场,一场将科学精神播种在田野间的生动实践。
当科技邂逅乡村课堂
“原来火箭是这么飞上天的!”一名五年级学生举着亲手组装的微型水火箭模型喊道。这场由海口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导的活动,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单向输出”模式,通过互动展具、科学实验秀、AI体验区等模块,让乡村学生从“看科学”转变为“玩科学”。例如,在“机械臂夹糖果”游戏中,孩子们通过编程指令控制机械臂,像玩闯关游戏一样理解了基础算法逻辑。活动现场还特别设置了“乡村教师工作坊”,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将科普资源融入日常教学的案例包,比如用塑料瓶制作气压计、用蔬菜发电等低成本实验方案。
“双减”背景下的科学播种机
在教育部“双减”政策深化推进的背景下,此类活动正成为填补课后服务空白的重要载体。海口市科协负责人指出:“我们不是要培养科学家,而是要让每个孩子相信科学触手可及。”据统计,红旗镇中心小学当天参与活动的学生超400人,相当于该校学生总数的90%以上。这种覆盖率得益于活动设计的“三阶渗透”策略:低年级以趣味实验激发兴趣,中年级侧重动手制作培养技能,高年级则通过科技竞赛深化应用——如同为不同生长阶段的幼苗定制养分。一位班主任观察到,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在搭建太阳能小车时主动担任“技术指导”,这种转变印证了项目“以兴趣激活潜能”的设计初衷。
从“看见”到“触摸”的科学认知革命
与传统科普讲座不同,“科普零距离”特别强调感官沉浸。在VR天文体验区,学生们戴上设备就能“站”在月球表面观察环形山;通过AR显微镜,一片树叶的叶脉在他们眼前放大成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这种具身认知体验,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可感可触。活动现场最受欢迎的“疯狂实验室”区域,孩子们穿着迷你白大褂,用食用色素和泡腾片模拟火山喷发,欢呼声如同“小型科学嘉年华”。科协工作人员提到,有位学生连续尝试七次鸡蛋保护装置实验仍不放弃,这种韧性正是科学探索精神的生动注脚。
长效机制的构建与未来展望
活动落幕时,每个孩子都收到了一份“科学成长礼包”,内含种子观察日记本、简易电路套件等可持续使用的工具。海口市科协透露,下一步将建立“乡村科普驿站”,通过定期配送更新实验器材、开展线上科学家讲座等方式保持互动热度。这种“活动+基建+跟踪”的模式,如同在田野间铺设了一条条科学启蒙的“毛细血管”。教育专家评价,此类项目若能持续覆盖海口市38所乡村学校,预计三年内可使乡村学生科学素养测评达标率提升20%以上。
夕阳西下,载着科普设备的车辆驶离校园,但教室墙上新贴的“太空探索主题手抄报”仍在风中轻轻摆动。正如活动标语所言:“每一颗好奇的种子,都值得被科学的光芒照亮。”这场科技与乡村教育的双向奔赴,正在改写更多孩子对未来的想象边界。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雨 于 2025-05-23 12:20:29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aikou.me/wen/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