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正文

从边陲渔港到开放前沿的千年嬗变‌

    ——一座滨海古城的现代化突围之路‌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骑楼老街的灰白墙垣上,600余年历史的钟楼与百米外的世纪大桥遥遥相望。这座中国最南端的省会城市,正以“潮涌两岸阔”的姿态,讲述着跨越千年的开放故事。

    海上丝路的千年胎记‌

    考古学家在美舍河畔的珠崖岭城址中,发现了唐代青瓷碎片与波斯银币的叠压土层。这印证了古海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补给港的早期使命。南宋时期,白沙津码头已出现阿拉伯商船的身影,而明代“海口所城”的设立,则让这座军事要塞逐步演变为“商贾络绎,烟火稠密”的商贸集镇。

7.png

    “海南的开放基因深植于海口历史。”海南大学南洋研究院副院长李博文指出,“从宋元时期的槟榔、沉香贸易,到清末‘琼州开埠’后的侨乡形成,海口始终扮演着连接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关键节点。”

    百年风云中的转型阵痛‌

    1926年海口正式设市时,南洋风格的骑楼群已绵延四公里,十三国领事馆在此设立,但殖民经济带来的畸形繁荣背后,是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1949年后,作为国防前哨的海口,在计划经济时代错失工业化浪潮,直至198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仍不足3亿元。

    转折发生在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春雷声中,滨海大道上的三角池聚集了十万闯海人。彼时的海口,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创造着奇迹,却也因房地产泡沫经历阵痛。这段历史在海南改革研究发展院院长迟福林看来:“正是这些试错经验,为新时代的开放埋下了伏笔。”

    自贸港时代的破局之道‌

    2018年4月,中央赋予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历史使命。海口作为核心承载区,五年来交出了亮眼答卷:经济总量突破2100亿元,年均增长6.5%;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17倍;美兰机场跻身全球繁忙机场百强。而在江东新区,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已开始运行,国际免税城单日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

    数字背后是制度创新的突破。全国首张跨境金融区块链电子保单、首单“零关税”飞机租赁、首例“承诺即入制”药品进口,152项自贸港政策在海口先行先试。新加坡星展银行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海口在全球新兴航运枢纽中的排名三年跃升27位。

    在守护中走向未来‌

    当骑楼老街的琼剧唱腔与云洞图书馆的翻书声交织,海口正探索独特的文化复兴之路。非遗保护中心内,黎锦技艺传承人符秀英将传统图腾融入现代时装设计,而五源河下游的蜂虎鸟保护区,则见证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智慧。

    站在新海港智能化滚装码头眺望,琼州海峡对岸的徐闻港清晰可见。随着全岛封关运作的临近,这座曾被称为“天涯之城”的古老港城,正以“自贸港核心区”的身份重新定义自己的坐标。正如海口市委书记罗增斌所言:“我们不仅要续写‘向海而生’的传奇,更要打造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滨海样板。”

    历史的潮汐从未停歇。从“孤悬海外”到“链接全球”,海口的故事,始终与大海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