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正文

2025年清明节,海口骑楼老街以科技赋能民俗,打造文旅融合新标杆

  海口,2025年4月5日电‌ 清晨的骑楼老街笼罩在薄雾中,青石板路泛着湿润的光泽。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南洋风格建筑群,在2025年的清明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传统祭扫习俗与数字科技、文旅创新深度融合,让这座“活着的博物馆”成为市民与游客感受文化传承的独特目的地。

  旧街巷里的新碰撞:AR扫墓与纸鸢市集共存‌

  上午9时,中山路口的“清明民俗体验区”已人头攒动。老街居民陈阿婆将一束白菊放在骑楼墙角的“数字祭扫屏”前,屏幕上随即浮现出她已故亲人的虚拟影像和生前照片。“以前只能在祠堂烧纸,现在用手机扫码就能‘云祭扫’,还能把思念‘贴’到老街的公共纪念墙上。”陈阿婆说。据骑楼管理办公室统计,今年清明期间,已有超2万人次使用AR虚拟祭扫服务,既避免了明火隐患,又让年轻一代以创新方式延续孝道。

  而在另一侧,非遗传承人吴师傅的“清明纸鸢工坊”前排起长队。游客扫描风筝上的二维码,即可观看1920年代骑楼商贾放飞风筝的历史影像。“清明节做风筝是海南老传统,现在孩子们边学手艺边‘触摸’历史,文化就这么传下去了。”吴师傅说。据统计,清明三天假期内,老街内10家非遗工坊营业额同比上涨40%。

113.png

  骑楼光影秀:科技复活老故事‌

  夜幕降临,兴衰百年的骑楼外墙化作巨幕。一场名为《南洋往事》的沉浸式光影剧每晚7点准时上演。通过5G+全息投影技术,1920年代华侨归乡建楼的场景、1950年代老街商贩的叫卖声、1980年代骑楼居民的生活片段被逐一还原。来自成都的游客李女士举着手机录像:“墙上的光影人物仿佛在和我对话,连空气里都飘着模拟的老咖啡香,这才是真正的‘穿越’。”

  管理方透露,该项目由本土科技团队与文史专家历时两年打造,通过AI分析上万份历史档案,精准复原了20个骑楼标志性场景。清明假期首日,光影秀预约量突破5000人次。

  低碳清明成风尚:老街推出“文化碳积分”‌

  今年骑楼清明活动首次引入“低碳文旅”概念。游客乘坐新能源接驳车、参与旧物置换市集、使用电子香烛祭扫等行为均可累积“碳积分”,兑换骑楼主题文创礼品。在老街经营老爸茶店二十年的王老板感慨:“连祭祖用的金箔元宝都改成了可降解材料,老街变‘绿’了,但人情味更浓了。”

  专家解读:老街区成传统文化“翻译器”‌

  海南大学文旅研究院院长林教授指出:“骑楼的探索证明,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通过科技赋能和场景再造,老街把清明的哀思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记忆,这正是自贸港建设中文旅融合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