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便民信息> 正文

海口芒果螺:从海洋到餐桌的 黄金螺 传奇‌

  ——探秘海南特色水产的生态保护与舌尖经济

  政策护航:休渔期专项捕捞保障产业有序发展‌

  作为海南近海特色经济物种,芒果螺(学名波纹巴非蛤)近年来在政府科学管理下,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渔业经济的平衡。2024年休渔期,临高县率先实施“芒果螺专项捕捞”政策,仅允许持有合法许可证、完成渔具改造并通过检验的海南籍渔船参与捕捞‌。根据《临高2024年波纹巴非蛤休渔期专项捕捞实施方案》,渔船需配备定位监控设备、限定捕捞网具数量,并承诺“零违法记录”,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一模式既缓解了渔民休渔期收入压力,又避免了过度捕捞对海洋生态的冲击。

12.png

  生态密码:潮间带的“天然净化器”‌

  芒果螺栖息于潮间带至潮下带的泥沙底质中,其滤食特性使其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清道夫”。这种贝类外壳呈淡黄色波纹状,形似迷你芒果,故得名“芒果螺”‌。海南大学海洋研究所数据显示,一只成年芒果螺每天可过滤约20升海水,对近海水质改善具有显著作用。近年来,海南推广“上楼养殖”等环保模式,减少传统近海养殖污染,为芒果螺等贝类提供了更清洁的生长环境‌。

  市场活力:从大排档到高端宴席的全民美食‌

  在海口红沙码头等海鲜市场,芒果螺日均交易量超5吨,价格稳定在每斤15-25元,成为市民餐桌的“性价比之王”。其肉质紧实鲜甜,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烹饪方式多样:辣炒、蒜蓉蒸、冬瓜汤等做法广受欢迎‌。红沙大排档等知名商家坚持“现捞现炒”,依托透明化定价和冷链直送,吸引大量游客打卡‌。餐饮从业者表示,芒果螺约占海南海鲜菜品点单率的30%,是体现地方饮食文化的“名片级”食材。

  文化符号:联结海洋与人文的舌尖记忆‌

  在海南民间,芒果螺承载着独特的文化意义。老一辈渔民常将其空壳制成工艺品或传统蛤蜊油,而年轻一代更关注其“海南第一汤”等美食标签‌。端午龙舟赛期间,临高渔民甚至调整捕捞时间参与民俗活动,芒果螺专项捕捞证成为连接政策与传统的特殊符号‌。如今,这道美食已从家常小炒升级为宴席“硬菜”,见证着海岛饮食文化的变迁。

  安全防线:严控药残守护“鲜味底线”‌

  2020年市场监管部门抽检发现,部分摊贩的芒果螺存在氯霉素、恩诺沙星超标问题,引发行业整顿‌。目前海南实施“双随机”抽检制度,要求商户公示检测报告,并对违规者追溯源头、全网通报。消费者也形成“浸泡吐沙、熟制食用”的共识,进一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未来展望:科技赋能打造绿色产业链‌

  随着海南自贸港政策推进,芒果螺产业正朝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临高县计划引入自动化分拣设备,提升捕捞效率;文昌冯家湾渔业产业园探索“工厂化养殖”,通过循环水系统降低环境负荷‌。专家预测,未来三年海南芒果螺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成为融合生态、经济与文化价值的海洋经济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