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凤凰木缀满枝头,厦门大学校园里弥漫着书香与海风交织的气息。在颂恩楼前的石板路上,抱着厚重资料匆匆走过的学子们,眼角眉梢都带着几分思索的痕迹——一年一度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季刚刚落下帷幕,新一轮的备考热潮已悄然涌动。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人文社科领域的考研动向始终备受关注。
文科院系的招生办公室近期公布了最新硕士招生数据。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法学院、公共事务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外文学院、艺术学院等八个文科学院共开设了超过六十个学术型及专业型硕士招生专业,形成了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培养体系。在人文社科楼公示栏前,每天都有学生驻足记录招生专业目录,其中中国语言文学、会计学、广告学、国际经济法、政治经济学等传统优势专业的报考热度持续领先。
人文学院副院长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校中国史专业依托闽台地域优势,在海洋史、民间文献学等领域形成特色方向,今年新增了‘数字人文’研究分支,吸引了跨学科背景考生的注意。”据介绍,该院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专业保持约15:1的报录比,而专门史、文物与博物馆等专业因招生规模较小,竞争尤为激烈。
在南强二楼的考研自习室内,正在备考行政管理专业的陈同学告诉记者:“选择厦大不仅因为公共管理学科评估获评A类,更看重其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实践平台。”这类应用型专业近年来呈现报考人数攀升趋势,MPA(公共管理硕士)的报考人数较三年前增长近四成。
法学院的情况同样引人注目。作为最早开设涉台法学研究的高校,该校国际经济法、海洋法等方向持续吸引生源。研二学生林婧透露:“许多考生专程来旁听朱崇实教授的国际经济法专题课,教室后排经常站满旁听生。”据悉,该院今年推免生比例较去年提高5%,但对统考生的专业素养要求也相应提升,特别注重跨学科能力考核。
经济学院的报考态势则呈现“冷热不均”的特点。西方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等理论型专业报录比稳定在12:1左右,而金融专硕(MF)的报考人数连续三年突破两千人,报录比高达25:1。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计量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前沿方向,因采用全英文授课模式,成为海归本科生的热门选择。
在人文社科实验中心,新闻传播学院正在组织虚拟现实工作坊。该院广告学系主任告诉记者:“我们今年在新闻与传播专硕下设了智能传播方向,笔试环节新增了数据分析基础能力测试。”这种培养模式的变革,使得传统文科考研不再局限于背书答题,更强调跨学科技术应用能力。
外文学院的备考氛围别有特色。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依旧保持较高热度,而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因新增“跨文化管理”方向,报考人数同比增长30%。在囊萤楼走廊,经常能听到考生练习复述《罗兰之歌》段落的声音,学院特有的“外语+专业”复合型培养模式正在显现吸引力。
艺术学院的美术学、设计学专业考场别具一格。今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命题创作要求考生以“海洋文明与数字未来”为主题进行现场创作,评卷教师更关注概念创新而非技法呈现。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则要求考生提交表演视频作为初试材料,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获得考生普遍认可。
备考学生中不乏特殊身影。来自台湾嘉义的陈同学正在准备国学专业的复试,她表示:“闽南文化研究方向的师资力量很有吸引力,老师们对闽台民间宗教的研究著作给了我很多启发。”像她这样选择厦大人文专业的港澳台学生近年增长显著,2023年同比增加22%。
夜幕降临时,总图书馆的灯光依然明亮。经济学院的考研学子在走廊轻声讨论计量模型,人文学院的学生在古籍阅览室核对文献出处,法学院的备考者则在研讨室模拟法庭辩论。这些灯火通明的夜晚,见证着这所滨海学府人文精神的传承,也映射出当代中国文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生动缩影。
据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透露,2024年文科类专业计划招生人数较去年增加8%,但报考人数增幅预计将达到15%。这种持续升温的报考态势,既反映了厦大人文社科领域学术声誉的提升,也体现出社会对高层次人文素养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芙蓉湖畔的晨读声中,新一年的备考故事已经开始书写。
本文由作者笔名:海口新闻网 于 2025-09-17 11:13:29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aikou.me/wen/824.html
上一篇
厦门大学外语有哪些
下一篇
厦门的本科大学有哪些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