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 海口讯
自日本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以来,中国沿海地区海产品的安全性备受公众关注。海口市作为重要滨海城市,其海鲜市场的安全状况成为焦点。综合多方监测数据与专家观点,当前海口市售海鲜总体安全,但需警惕长期风险。
一、当前监测:中国海域放射性物质浓度处于安全阈值内
中国科研机构及海关部门持续对沿海海域进行放射性物质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中国海域氚、铯-137等关键核素活度浓度未超出安全标准。这一结果得益于海洋自净能力对放射性物质的稀释作用,以及太平洋洋流路径导致的浓度衰减。海口市市场监管局近期抽样检测结果显示,本地海鲜放射性指标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要求。
二、政府措施:源头管控与严格检测双管齐下
为防范核污染风险,中国自2023年8月起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并对日本其他地区食品实施100%查验。海口海关同步加强了对进口水产品的放射性物质筛查,并联合渔业部门对本地捕捞海产品开展常态化抽检。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当前市售海鲜以国产远洋捕捞及南海养殖品种为主,未发现受污染批次。
三、专家建议:科学选择与理性消费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出,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海鲜已通过多重检测,消费者可放心食用。同时建议优先选择鱿鱼、金枪鱼等远洋洄游性鱼类,减少滤食性贝类(如蛤蜊、牡蛎)的摄入频率,以降低潜在风险。海口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关注政府发布的检测通报,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海产品。
四、长期风险:排放持续与生态累积需警惕
尽管当前监测数据乐观,但日本计划持续排海30年,碳-14、锶-90等长半衰期放射性元素可能通过食物链在海洋生物体内富集。生态模型预测,滤食性生物受污染风险较高,其体内污染物浓度可能随排海时间延长而上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表示,将联合地方机构建立长期监测机制,动态评估生态影响。
结语
综合现有监测与管控措施,海口市海鲜在现阶段可安全食用。但面对日本持续排放核污染水的现实,消费者需保持理性认知,既不必过度恐慌,也应持续关注权威信息,配合政府监管,共同守护餐桌安全。
(本报将持续追踪相关动态并及时发布最新检测数据。)
本文由作者笔名:张亮 于 2023-09-20 15:52: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aikou.me/wen/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