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内人头攒动,炽烈的阳光为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公众互动日”镀上一层金色的活力。超过200名市民与游客齐聚蜂虎驿站,在策展团队与生态专家的引导下,开启了一场融合艺术、生态与公众参与的沉浸式自然体验。这场由海口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主办的活动,通过多元互动形式,将抽象的生态治理议题转化为可触摸的艺术语言,成为连接城市与自然的独特纽带。
生态艺术漫步:用脚步丈量自然的肌理
上午9时,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所长卢刚与策展人吉木手持扩音器,带领参与者沿五源河岸缓步前行。7组在地艺术作品如珍珠般散落在湿地公园的草木与水系之间——有的以回收渔网编织成悬浮的“水母群”,隐喻海洋塑料污染;有的用本地红黏土塑造蜂虎鸟巢穴模型,呼应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驻足在作品《我们从何而来》前,这件由贝壳与火山石拼接的装置,通过材质碰撞引发观众对海南地质演变的思考。“艺术家说这些材料都来自五源河周边3公里范围,原来脚下的土地藏着这么多故事。”她向志愿者感叹道。策展团队透露,所有作品均采用可降解或就地取材的环保材料,展览结束后将回归自然循环系统。
参与式工作坊:戏剧与鱼拓中的生态启蒙
午后树荫下,三十余位参与者围坐成圈,在戏剧工作坊中化身“迁徙的候鸟”或“濒危的水蕨”,用肢体语言演绎湿地生态链的微妙平衡。指导老师通过“角色互换”游戏,让市民亲身体验外来物种入侵对原生植被的压迫感。与此同时,河畔木平台上正进行着鱼拓画共创活动。工作人员将一条五源河常见的罗非鱼标本铺上宣纸,指导游客蘸取环保颜料拓印鱼鳞纹理。“每片鱼鳞拓印的面积约0.5平方厘米,需要按压3次才能完整呈现细节。”志愿者解释道。短短两小时,长达10米的画卷上已布满200余个形态各异的鱼拓,恰如五源河生态系统的微缩图谱。
主题沙龙:数据与故事的双重奏
在蜂虎驿站内举办的生态沙龙上,一组对比数据引发热议:五源河湿地经过5年修复,鸟类物种从83种增至142种,相当于每10天就有一个新物种在此安家。卢刚所长用“城市绿肾”比喻湿地的净化功能:“这里每天可处理4万吨污水,相当于20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沙龙特别设置了“居民观察员”环节,一位住在公园附近20年的老人分享道:“以前河道被垃圾堵塞得像患了血栓,现在不仅能看见鱼群,去年还拍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这些具象的叙述与科研数据交织,勾勒出生态治理的立体成效。
自然协奏曲:银发艺术家的湿地颂歌
活动尾声,一阵悠扬的笛声从河岸传来。五位退休老人组成的“湿地乐团”正用椰壳、芦苇杆等自然材料制作的乐器,演奏原创曲目《潮汐的韵律》。65岁的领奏者王阿公介绍,乐曲灵感来自他们连续三年记录的五源河潮汐变化频率:“高音部代表涨潮时每分钟12次的水波拍岸,低音部模拟退潮后滩涂上招潮蟹的爬行节奏。”这种将科学监测数据转化为艺术表达的尝试,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录制短视频传播。主办方负责人表示,这种跨代际参与正是活动的深层价值:“当孩子们跟着爷爷奶奶辨识五源河的30种鸟鸣时,生态保护意识便完成了代际传递。”
据主办方统计,自4月16日艺术季开幕以来,已有超过500人次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公众互动日作为高潮环节,其设计的四大主题活动均采用零门槛免费模式,后续还将推出线上艺术展与生态知识竞答。站在五源河畔回望,艺术季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公众感知自然的新维度——在这里,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报告里的专业术语,更是可以触摸的鱼鳞拓片、可以扮演的候鸟角色、可以聆听的潮汐乐章。这种“软性传播”模式,或许为城市生态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本文由作者笔名: 于 2021-03-24 16:07: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aikou.me/wen/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