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五源河自然艺术季公众开放日活动举办
4月20日,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然艺术盛宴——首届五源河自然艺术季“公众互动日”正式启幕。超过200名市民与游客涌入这片生态绿洲,在炽烈的阳光下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艺术与自然对话。
生态艺术漫步:自然与人文的无声对话
活动伊始,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所长卢刚与策展人吉木共同带领公众沿五源河河岸漫步。这场“生态艺术漫步”如同一场流动的展览,7组在地艺术作品散落在湿地公园的自然肌理中,与芦苇、河滩、蜂虎鸟的栖息地融为一体。策展团队以艺术为笔、自然为纸,将抽象的生态治理议题转化为可触摸、可共鸣的视觉语言。例如,作品《我们从何而来》通过回收材料与本土植被的结合,隐喻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引发参与者对生态保护的深度思考。
参与式戏剧工作坊:用肢体演绎湿地故事
午后,互动日迎来第二个高潮——参与式戏剧工作坊。艺术家以五源河的生态变迁为剧本框架,邀请市民通过即兴表演重新诠释湿地的历史与未来。参与者戴上自制的“水鸟面具”,用肢体语言模拟候鸟迁徙、鱼类洄游等场景。这种打破传统观演界限的形式,不仅让公众成为艺术的共创者,更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普及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知识。
主题沙龙:跨界对话中的生态治理智慧
在蜂虎驿站旁的露天沙龙区,生态学者、艺术家与市民围坐畅谈。卢刚所长以“湿地修复中的社区参与”为题,分享了五源河从城市排污沟到国家级湿地公园的蜕变历程。策展人吉木则从艺术介入的角度提出:“在地创作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用艺术激活公众对环境的感知力。”现场讨论热度堪比当天气温,一位自媒体工作者感慨:“原来生态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需要情感联结与社会动员。”
共创鱼拓画:留下指尖的温度与记忆
日影西斜时,河岸边的共创环节将活动推向温情时刻。艺术家指导市民用宣纸拓印湿地鱼类的形态,墨色晕染间,罗非鱼、弹涂鱼的鳞片纹理跃然纸上。这幅长达10米的集体创作,最终将被制成生态教育展品。“每一道拓印都是人与自然的握手痕迹”,活动志愿者如此形容。据统计,当天共完成鱼拓作品53幅,相当于为湿地物种建立了一座微型“指纹库”。
从艺术到行动:城市生态建设的破圈实验
作为海南首个以自然艺术为主题的公众活动,五源河自然艺术季打破了环保宣教的单向传播模式。通过戏剧、沙龙、共创等多元形态,200余名参与者中,有78%表示“首次深入了解湿地功能”,63%愿意加入后续生态志愿行动。海口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计划将此类跨界活动常态化,让艺术成为撬动公众环保意识的杠杆。
这场持续8小时的活动,如同投掷在五源河中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正从艺术领域扩散至城市治理层面。当最后一位市民带着鱼拓画离开时,晚霞为湿地镀上一层金边——这或许正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最佳注脚。
本文由作者笔名: 于 2022-08-18 17:12: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aikou.me/wen/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