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海口要闻> 正文

海口以322平方公里生态本底精织人海和谐新图景

  【生态治理精细化 绘就海口新画卷】

  在春意盎然的五源河湿地,栗喉蜂虎在人工修缮的沙坡巢区翩然起落;东寨港畔,新栽的20种红树苗在潮间带舒展嫩叶;美舍河岸,一场本土红树替代工程即将启动......这些生动场景,正是海口以绣花功夫推进生态治理的缩影。作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海口正以3.2万公顷湿地为本底,探索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范式。

  【精密修复 守护生命共同体】

  湿地监测员李丽雅的观测笔记,记录着生态修复的温暖细节:通过提前整修筑巢区、设置生态缓冲区,栗喉蜂虎已连续8年选择五源河繁育后代。在东寨港生态修复现场,工程师黄昌昌介绍,经过系统治理,三江湾新增红树林1600亩,单位固碳能力达普通森林的3-5倍的红树林,正通过碳汇试点研究转化为"生态银行"。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全市新增红树林4590亩,修复现有红树林4800亩,碳汇增量领跑全省。

  【陆海统筹 重塑人海关系】

  澄迈湾荣山寮渔村的转型,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生态交响。通过1892米海岸线修复与尾水治理,这个海口最后的传统渔村既保留了渔船市井烟火,又孕育出书屋咖啡等新业态。俞敏洪团队镜头中"海天相接处,夕阳映照渔船沙滩"的惊艳画面,正是陆海统筹治理的生动注脚。而在铺前湾北港岛,村民将废弃渔网编织成艺术展品,54种贝类、72种鸟类的回归,印证着全民共治的生态觉醒。

  【颗粒管理 构建长效机制】

  从湿地公园0.5米观鸟棚的智慧设计,到红树林修复中16:4的真红树配比;从"无塑海洋"渔船垃圾打捞机制,到各湾区差异化的治理方案,海口通过颗粒化治理破解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难题。市生态环境局透露,在三个湾区获评省级美丽海湾基础上,将按"各美其美、梯次推进"思路,锚定"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目标,争创国家级美丽海湾示范。

  【记者手记】

  生态治理如精工细作,既需宏观视野的擘画,更离不开微观尺度的深耕。当监测数据精确到单株红树固碳量,当保护措施细化至鸟类筑巢沙粒的粒径,当发展路径聚焦于渔村的文化基因,这种"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理智慧,正将322平方公里湿地转化为普惠的生态福祉。在建设低碳绿色生态之城的征程中,海口以精细化治理作答的时代考卷,或许能为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