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正文

中国11.6亿人获 经济身份证 信用体系助力社会便利化‌

2025年4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公共征信系统数据库已收录‌11.6亿自然人‌的信用信息,标志着覆盖超八成中国居民的“经济身份证”体系全面落地。这一系统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导建设,其信用报告成为个人及企业信用状况的核心凭证,助力守信主体在医疗、旅游、金融等领域享受便利‌。

信用信息“全国一张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设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归集1.8亿经营主体、超807亿条信用信息,成为数据整合的“总枢纽”‌。配套的“信用中国”网站日查询量突破2亿次,集中公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数据,显著提升信息透明度‌。

普惠金融成效显著

44.png

信用体系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尤为突出:

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累计发放贷款37.3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达9.4万亿元,有效缓解企业抵押担保难题‌;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3.9万亿元,信用贷款占比提升至27.6%,增速达25.8%‌;

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累计办理登记4400万笔,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超2.6亿次‌。

信用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各地创新“信用+”模式,推动信用价值转化:

浙江省推行“信用+就医”,患者可先诊疗后付费,累计金额24亿元‌;

江苏省允许企业以信用承诺替代投标保证金,减少资金占用1687亿元‌。

全球领先的征信系统

我国公共征信系统数据库规模居全球首位,收录11.6亿自然人、1.4亿户企业及组织信息,2024年提供信用报告查询服务67亿次,个人征信机构年服务量超700亿次‌。世界银行评估显示,我国信用信息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

未来计划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继续推动公共征信系统扩容,拓展证券、保险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并优化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国家发改委强调将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坚持“谁认定、谁修复、不收费”原则,维护市场主体权益‌。

这一信用体系的深化建设,标志着中国社会信用治理迈向更高水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